“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持续三年有余,最终由赵国对战武安君白起。有历史常识的都知道,“长平之战”是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赵国此战损失赵卒四十五万,赵括被杀而结束,这场战争不管是在持续时间,双方投入的兵力还是死亡的人数来看,都排在战国时期的前列。

那么“长平之战”,哪个国家赢了?如果单纯说这场战争,表面来看,是秦国取得了胜利。但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以及这场战争对于两个国家造成的潜在影响来看,貌似秦国受到的伤害更大一些。

长平之战为双方带来了什么影响。

战争的起因就是由于韩国的上党郡,赵国妄想吃免费的午餐,秦国打韩国费了半天劲,就是为了上党郡,韩国眼看顶不住了,上党郡守带着城和人归降了赵国。赵孝成王与赵胜等人一合计,眼见这到嘴的肥肉,实在是无法拒绝,于是昧着良心收下了上党郡。秦昭襄王怎么能受得了这份气,于是率大军来攻,势必要讨回上党,不然秦昭襄王的老脸该往哪里放?

  • 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双方都损失了什么:

赵国明面上是损失了45万赵国将士,然后就是多年来积攒的粮草,被这次战争消耗光了,损失了大将赵括。其他呢?好像没有什么了。

秦国也损失了数量相当的粮草,并且经过此战,秦国士兵也将近半数,拿回了本来就该属于自己的上党郡,但在长平之战之后,秦国还损失了战神白起

这样对比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赵国用了几十万士兵加一个赵括,换了武安君白起一命。那么这个买卖做得值不值?

我觉得这个买卖做得值,因为在之后的邯郸之战,秦国本次造成的损失就被放大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武安君白起没有参加邯郸之战,不管他是有自己的理由也好,还是和秦昭襄王怄气也罢,但是结果就是他没有参加邯郸之战,并且还因此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面对秦国对于邯郸的攻击,赵国不缺大将,不缺士气,缺的就只有士兵,而士兵是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获得的。于是平原君赵胜楚国/魏国借来士兵,邯郸之战最终以秦国的惨败而收场。

邯郸之战,秦国损失士兵三十万,并且还损失了长平之战前后秦国在对峙过程中侵占的赵国的土地,这里还要提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秦国通过长平之战拿过去的十七个城池的上党郡,也因为邯郸之战的失败而放弃了。这么一算,秦国这几年折腾了一个什么?

赵国通过邯郸保卫战,不单单保卫了国家,而且还拿回了之前的土地,并且让秦国损失了三十万士兵,赵国当然也损失士兵了,但是邯郸保卫战的士兵,大都是别的国家借来的。那么通过这两次大的战役来看,赵国赚了一个上党郡,还用赵括换了一个白起,士兵损失上,两国半斤八两。

为什么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灭掉

赵国被秦国灭掉,到了嬴政这一辈了,客观上来讲,秦国之所以能迅速的恢复过来,而赵国不能的一大原因就是秦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赵国。

在秦赵对峙的过程中,秦国打通了巴蜀的运粮道路,源源不断的供给让秦国的战力得到迅速的恢复。但是赵国则没有这个实力,他们本身耕地面积就少,在失去了这么多生力军之后,国内的生产力更弱了,因此在战后重建上,明显慢于秦国。

这就比如两只老虎打架,其中一只虽然伤的更重,但是无奈其身体强壮,恢复能力惊人,短时间又恢复了活力,而另一只虽然伤的轻,可是恢复能力太弱。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国受到燕国的滋扰,燕国没事在东北角上,但是不知道为何,就是看着被打的要死不活的赵国就想欺负一下,结果被赵国一顿胖揍。这显然是让赵国没能得到彻底的喘息的机会,也就为之后的困难局面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后,赵国的国君还一代不如一代,秦国则代代明君,于是赵国与秦国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时针说

单纯看长平之战这一场战争,秦国是赢了,但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看,其实秦国受到的损失更大,之所以秦国后面依旧能荡平六国,是由于其强大的战后恢复能力,以及代代明君上。

列为,不知道你们有何高见,请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