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泛性的集邮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上,但是大家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却是热情高涨,而这其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群众性活动中,集邮活动可以说是席卷中华大地,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受到了各级部门的基本重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邮票预订才应运而生了。当时大家都认为集邮活动是一项十分高雅的纯粹的文化活动,完全是一种拾遗补缺的自由交换行为,并不考虑什么等价交换,更没有什么买卖意识,更多的则体现在文化交流层面,尤其没有什么典型的功利色彩,更不认为邮票是一个投资的工具。

正是集邮活动的这种单纯性,因而受到了大家的广泛欢迎,集邮者队伍持续高速增长,集邮事业也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

笔者以为,此时此刻中国邮政所推出的新邮预订政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对集邮活动的一种因势利导,是其走上正轨的必由之路;新邮预订这种方式,对于促进集邮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新中国邮票中的许多精品都产生于那个年代,至今仍旧受到集邮者的推崇。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JT票发行周期的结束,编年邮票发行序幕的揭开,邮票的设计水平出现了以往不曾出现的大滑坡,发行量更是骤增,第二轮生肖“壬申年”票高达两亿套的印量就是一个初步的证明,使得集邮这项文化活动成为了受冲击的直接对象,其转折点就是在此时得以初步确立的。

在此情况之下,作为邮票销售一种重要方式的新邮预订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质疑,尤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导致预订户大面积的急剧下降,新邮预订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新邮预订户连续性滑坡的问题,一方面在于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但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中国邮政本身,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新邮预订户之所以连年下降,一个关键缘故就在于新邮长期打折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集邮者热情的骤降也就理所应当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邮活动已经从单纯的文化活动逐步演变为一种带有商业色彩的投资活动,甚至上升为一种典型的投机活动。

新邮预订也就从一种简单的文化工具转变为一种复杂的投资工具,其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投资也就成为了一种主导方式,而进行投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盈亏的问题,其实,新邮预订原有的盈利功能早就失效了。

集邮者预订新邮的第一目的已不是以往那种纯粹的欣赏与交换,而是能够最起码地保住面值吧,思维方式的转变,必然会使新邮预订这种方式的诱惑力或吸引力跌至谷底,这就为缓步走向消亡打下了基础。

这些年来,管理部门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效果,但是最具核心的邮票打折问题却仍旧没有得到根治,集邮者或者投资者以往所造成的损失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挽回,所有的仅仅是某个年份的弥补,但也是微不足道的。

由于新邮预订所带来的收益长年处于负数状态,集邮者对于新邮的预订兴趣几乎是消耗殆尽,从这些年来所反馈来的信息业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新邮打折也不是一无是处,倘若从投资的层面讲,或许有着它积极的一面,因为此时此刻往往是孕育机会的时候,一旦所选择的品种与市场资金博弈的对象相一致,就迎来了曙光,这并非天方夜谭。

作为纯粹意义上的新邮预订,肯定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其间存在着不少不确定的因素,它所面临着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已经根本不适合进行投资,即使是收藏也不合时宜,选择完全性的放弃应该是最佳策略。

新邮的表现如何乃是衡量市场强弱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指标,新邮强则市场强,新邮弱则市场弱,当然这种强弱也不是绝对的,就看投资者对于新邮的把握能力了。新邮强则市场强,新邮弱则市场弱,当然这种强弱也不是绝对的,就看投资者对于新邮的把握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