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能让你定义一系列算法,并将每种算法分别放入独立的类中,以使算法的对象能够相互替换。

当你有许多仅在执行某些行为时略有不同的相似类时,可使用策略模式。使用该模式能将类的业务逻辑与其算法实现细节隔离开来。

说白了,其实还是解耦

策略模式的结构如上图所示,主要包含三个角色:

  • 抽象角色:通常是一个接口
  • 具体角色:接口的具体实现
  • 环境角色:调用接口的上下文环境,通常是一段业务逻辑方法

举个常见的例子:支付

先定义一个接口 paystrategy.java

然后是具体实现

alipaystrategy.java 

weixinpaystrategy.java

上下文

这样就将算法的细节与业务逻辑隔离开,开发始终要遵循的原则是:高内聚,低耦合

其余部分代码补充如下:

pom.xml

alipayconfig.java

weixinpayconfig.java 

2.  模板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在超类中定义了一个算法的框架,允许子类在不修改结构的情况下重写算法的特定步骤。 

当多个类的算法除一些细微不同之外几乎完全一样时,可使用该模式。

这里,“算法”应理解为一个功能,或者一段业务逻辑 

模板方法模式的结构如上图所示,主要实现方式是

  1. 将一些公共的逻辑抽象出来,将功能实现分解为多个步骤
  2. 定义抽象类,将有差异的步骤声明为抽象方法
  3. 子类继承抽象基类,实现其中的抽象方法 

模板方法减少了重复代码,将公共代码提到基类中,子类只需关注各自差异化的逻辑 

上面的支付,也可以用模板方法模式来实现。

个人觉得,策略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这三个都比较像。能用模板方法模式的地方,通常也可以用策略模式。

只是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策略模式的侧重点在于可以动态切换算法,即同样的参数,用不同的策略执行,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而模板方法模式的侧重点在于算法结构不变,中间的某些步骤的具体实现可以不同。

如果我们把策略模式中的上下文看成一个算法的话,那策略模式中的具体实现就是特定的步骤,这么一想,感觉二者太像了。

模板方法模式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java.io.inputstream。inputstream中定义了一个抽象的read()方法,从流中读取数据的方法时一样的,只是从什么流中读取的问题,可以从文件流中读,也可以从网络流中读。

最后,不要为了用设计模式而用设计模式。

以上就是java 策略模式与模板方法模式相关总结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java 策略模式与模板方法模式的资料请关注www.887551.com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