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向光而生的进步青年青春激扬的誓言。

一百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突破各种势力的监控与追踪,从五湖四海来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他们坚信,中国的振兴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无论现实多么艰难、凶险,先行者们对自己所坚持的共产主义信仰充满信心,对开创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的未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为了诠释这一宏大的主题,《1921》无论在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塑造、影像的呈现上都做了积极的尝试。

影视作品长于叙事而短于论断,如何将抽象化的概念具象化地传达给观众,并引发观众的心理认同,从而实现影片与观众的情感共鸣,达到完美传播的效果,创作团队做了全方位的探索,特别在光影的运用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火柴燃烧刺破黑暗,带来希望之光

在天台上,李达与妻子王会悟谈起他发起“抵制日货”的行动,焚烧日货的时候猛然发现,连火柴都是日本造的!他慨然感叹“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而潸然泪下的片段,让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观影观众,都为当时国家的积贫积弱而深深痛苦和彷徨。落后了的中国,用焚烧日货的方式来发泄对列强入侵的愤怒,终究不过是阿Q的“胜利”,而就连这样一点的“精神胜利”都需要借助“洋火”来点燃,那种愤懑中蕴含的突破之力随着《国际歌》的唱响而充满苍穹,而那一根贯穿影片始终的点燃的火柴,成为舒缓压抑、开朗局面的点睛妙笔。

对那些忧国忧民,为中国开辟振兴之路的有志青年来说,长久的压抑和无边的黑暗曾令他们绝望,然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又令满腔青春热血的他们一次次驱散阴霾,走出沉沦。他们上下求索,呕心沥血,终于找到了振兴中国的道路,坚定了矢志不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仰。1921年,13名中国共产党员齐聚上海,召开了旨在唤醒全体人民并带领他们走向光明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从此,中国向光而生,焕发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影片中,那根划着的火柴,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人间。那微弱的光芒虽然短暂,但那是冲破黑暗的号角,是引领光明的星辰,它毫无保留的牺牲,只为了刹那的光辉,形象化的视觉语言,完美地诠释了共产党人心系人民,不惧牺牲,开启新纪元的勇气和决心。这一点光芒穿越时空,时时照亮为振兴中国而忘我奉献的每一代青年的奋斗脚步。

油灯光芒辉映心火,照亮前行道路

虽然有着舍生取义的信念和改天换地的斗志,但13名中共代表在谈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时仍不免有着各自的思考和方案,虽然对共产主义、对十月革命心向往之,但如何将先进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引领中国革命的实践,大家齐聚一堂,各抒己见。

在这一段的影视表达中,创作团队巧妙地用一盏油灯完成了视觉语言对情节内涵的诠释。13名代表围坐在长桌边,或坐或站,慷慨陈词,一盏油灯放在长桌中央,照亮了每一位代表的脸,映射着他们眼里的光,同时,也将每一个代表的身影放大到背后的墙上。

他们拱卫着光明,也被光明点燃胸中之火,他们伟岸的身影投射在周围的墙壁上,于黑暗与光明的交替处跃跃欲试,即将冲破一切藩篱,引领一切心向光明的志士踏上振兴中华的道路。油灯的光芒虽然暗弱,但那是不灭的明灯,照亮着革命者前行的道路,引领着中国从衰弱走向富强,昂然新生。

灯光辉映十里洋场,营造虚幻繁荣

为了呈现上世纪20年代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滩的魅力,创作团队“一个灯一个灯去固定,一条街一条街去安装,装了上万个灯泡”还原夜上海的绚丽风光。但是这种还原并不是简单的历史再现,而是影片主题创作的氛围搭建,于虚幻的繁荣中体现旧中国饱受蹂躏的冰冷现实。

法租界的洋人庆祝国庆,华人被拒之门外,毛泽东奔跑着远离租界。在满天烟花的衬托下,“夜上海”灯火辉煌,浪漫旖旎,但身为中国人,却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被洋人驱逐,这是何等的屈辱与悲哀,背景的璀璨光华与毛泽东的远离奔跑形成鲜明的对比。

奔跑中,毛泽东回忆起年轻时挑战父亲封建权威被追赶、棒打而远离家乡,做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迈诗句。从那时起,追求真理的热血一直澎湃,来到上海,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占领更加激起他胸中的斗志。毛泽东在奔跑中越来越快,嘴角渐现笑意,心中的压抑在坚定的奔跑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向往。这一段写意的奔跑镜头,意涵深刻,于压抑中蕴活力,于绚丽中现振奋,为毛泽东一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埋下了意象伏笔。

从火柴的刹那光辉,到油灯的温暖照耀,再到夜上海的璀璨辉煌,创作团队对于人工光源的应用,处处紧扣影片主题,时时凸显勃发青春、向光而生的激情与信仰。这些人工光源的匠心独运,不仅温暖了主题,更赋予影视语言诗意情怀,每每于无声处拨动观众心弦,突破时空界限,令历史与现实交相呼应,使得宏大叙事情景交融,细腻感人,潜移默化地将早期革命者的人格魅力和博大胸怀植入观众心中,令观众共情的同时推动情节发展和主题诠释。

朝阳初升逆转乾坤,预示胜利曙光

而在自然光源的运用上,创作团队更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组织者李达,通宵达旦地撰写党纲,黎明前从小屋的天窗爬到屋顶,享受清新空气,舒缓疲惫身体。万籁俱静中东方现出鱼肚白,李达严肃的面庞露出微笑,张开双臂,拥抱初升的太阳,初升的太阳代表着希望。

这场戏最初设计的时候要实景拍摄,但拍摄时恰好阴天,无奈下,只好在现场架设很多灯来模拟阳光。试拍几遍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恰在此时天公作美,朝阳突破云层,于东方地平线上露出了笑脸,主创团队立刻采用原定拍摄方案,在短短20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实景拍摄,完美呈现了拥抱朝阳的艺术效果。

那是希望之光,也是胜利之光,预示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即将浴火重生,迎来辉煌的复兴。沐浴在充满朝气的阳光下,主创团队油然而生慨而慷的冲动,饱满的情绪和创作热情使得“向光而生”的主题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1921》以富有层次和细节的光影拍摄,在美学呈现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影视创作本质上是光影的艺术,对光的精准把控不仅能完美展现影像的写实美,更因为对光的深刻理解,能完美呈现影像背后蕴含着的写意美。《1921》以充满诗意、青春、朝气蓬勃的影像,生动展现了百年前青年共产党人的浪漫情怀和青春风华。光影间传递的是百年新旧青年精神的碰撞和呼应,更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幸福,为了国家强盛而不断奋斗的初心传承。

一百年,正青春。一百年前,年轻的一大代表们以星星之火燎原天下,前仆后继地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一百年后的今天,无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锐意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百年征程,使命传承,一代代人的青春热血和忘我奉献必将使中华民族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文/孙涛(作者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