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音乐厅

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音乐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音乐厅内的大厅“金色大厅” 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希腊式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音乐厅属于奥地利最大的也是艺术气氛最活跃的音乐厅,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协会的“金色大厅”一样,同为世界音乐界的顶级殿堂。每年从10月到6月的演出年度里,维也纳音乐厅的四个大厅一共要演出700多场音乐会,其中包括维也纳莫扎特乐团的演出。国内外观众达60万人次之多。维也纳音乐厅建成于1913年,同年10月13日弗兰茨·约瑟夫皇帝亲自出席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首演式。 维也纳音乐厅共有1811个座位,并且拥有欧洲最大的管风琴。莫扎特大厅共有704个座位。舒伯特大厅是四个音乐厅中最小的音乐厅,共有328个座位,适合于演奏室内音乐会或大型招待会。新大厅是2000年修整时新建的大厅,由于舞台可以灵活变化,所以比较适合演奏现代音乐会。

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首场演出。1872年到1875年间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曾负责组织音乐厅的演奏会。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在此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音乐厅内部设有一个两室的收藏馆,一间收藏馆是供人参观的展览馆,定期都会举行收藏品的展览;另外的一间是档案室,档案室分两边,中间是一长排的桌子。不管是手写、木刻还是铅印的历代音乐书籍和乐谱满满当当地放在桌子一边的书架上,桌子另一边则是一排铁箱,音乐大师的手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就装在里面,莫扎特的乐稿、舒伯特的手稿都在其中。音乐厅属于世界上人数最多、历史最久的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这是一个音乐组织,当年音乐厅落成的首场演出就是由音乐之友的同仁担任演奏。

世界首席音乐厅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曾令全世界多少音乐爱好者神往,也正是“金色大厅”孕育了维也纳爱乐之声。 说起来,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它落成于1870年,正式的名称应该叫作音乐协会大厅,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璨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交相辉映。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同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一年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金色大厅始建于1867年,1869年竣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蜚声世界,1993年新年音乐会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电视卫星收看实况广播,收看人数达10亿以上。

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音乐厅属于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该协会拥有会员7000多人,据说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人数最多的音乐组织。1870年的首场演出,就是由协会同仁担任演奏的。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荷兰文:Concertgebouw),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由于对建筑声学的高度重视,因此与波士顿交响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同被视为是世界上最佳的音乐厅。

“大厅”(Grote Zaal)有着2037个座位,长44米,宽28米,高17米。无观众时的回响时间为2。8秒,有观众为2。2秒,非常适合马勒等浪漫乐派晚期的曲目。虽然这项特色让音乐厅十分不适合大声音乐,但1960年代先后有何许人合唱团与平克·佛洛伊德等团体在此开唱。除了交响乐,还有爵士乐与世界音乐会在大厅演出。而歌剧的音乐会也在这里举行。

“大厅”旁是一个较小、场地呈现椭圆形的“小厅”(Kleine Zaal)。“小厅”长约20米,宽15米,有着478个座位,其空间非常适合室内乐和艺术歌曲的演出。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荷兰文:Concertgebouw),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享有古典音乐殿堂之称,音乐厅动工于1883年,于1888年4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座以屋顶上金色竖琴为标志的白色音乐厅,厅内足以容纳2100听众,其音响效果极佳。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以堪称奇迹的音响效果在世界音乐界和建筑界独树一帜,音乐厅于1888年4月11日开幕,并举行一场有120位音乐家组成的交响乐团,以及500人制合唱团参与的音乐会,演出了华格纳、韩德尔、巴哈和贝多芬的作品。

音乐厅驻地交响乐团为皇家音乐厅乐团(Koninklijk Concertgebouworkest),他们在1888年11月3日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Concertgebouworkest)的名称在音乐厅首次演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也被誉为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一。

波士顿交响音乐厅

波士顿交响乐厅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内,于1900年10月15日落成,便取代了波士顿音乐厅成为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新驻地,是波士顿交响乐团与波士顿流行乐团的驻地。波士顿交响乐厅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的莱比锡音乐厅为原型建造,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和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样,为一狭长而高挑的“鞋盒”形。大厅高61英尺,宽75英尺,由后墙到舞台前共125英尺长,舞台墙面向内倾斜以使声音集中。除木质地板外,整个大厅以砖、钢铁和石膏建造,并加以适度装饰。侧面包厢的进深非常浅,这样可以避免消声和陷声。大厅的格子平顶以及装有塑像的三个侧面使每一个座位都能获得极好的音效。大厅的舞台上镌刻着贝多芬的名字,是唯一一位名字镌刻在波士顿交响乐大厅里的音乐家,因为他是唯一一位所有理事一致同意把名字镌刻在大厅里的音乐家。

16尊希腊和罗马塑像复制品排列在大厅的墙上,以印证波士顿广为人知的“美洲的雅典”的称号。交响乐季时,大厅能容纳2625人,流行乐季时容纳2371人,举行宴会时能容纳800人。

 

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卡内基音乐厅(也译作:卡耐基音乐厅),该音乐厅是由美国钢铁大王兼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于1891年在纽约市第57街建立的第一座大型音乐厅。一开始大厅的名字仅是简单的“音乐厅”(建筑正面华盖上方有“音乐厅由安德鲁·卡内基出资建造”的字样),后来在纽约音乐厅公司(大厅最初的管理机构)董事会成员们的劝说下,卡内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厅于1893年正式更名为卡内基音乐厅。

卡内基音乐厅的建筑采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风格,并有号称世界一流的音响设备。音乐厅建成后的首演式上,由柴可夫斯基担任客座指挥,吸引了全纽约的名门雅士前去观看,据说当年参加首场演出的观众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得以步下马车进入大厅,由此可见当日演出的盛况。多年以来,纽约爱乐乐团一直在此演出,指挥家包括托斯卡尼尼、斯托科夫斯基、布鲁诺·瓦尔特以及伯恩斯坦。能够在这里演出或登台亦成为跃登古典与流行音乐乐坛成功的标志。

1950年代末由于纽约市政建设的需要,卡内基音乐厅险遭拆除。小提琴表演艺术家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发起一场运动,保住了这栋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免遭改建成办公写字楼的厄运。1964年,卡内基音乐厅被美国国家文物保护机构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址,让现代的都市人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镀金时代”传奇色彩的演出大厅,聆听高雅的音乐,的确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维也纳歌剧院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是维也纳的主要象征。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始建于1861年,历时8年完工,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

2019年5月25日,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举行建立15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演出多部经典作品。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维也纳市中心的格林大道,国家歌剧院建成于1869年,落成后首演的剧目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新歌剧院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结构富丽堂皇,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奢靡之风。由于建造过程历时8年之久,该剧院的两位建筑师均未亲眼看到剧院的落成。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德语:Wiener Staatsoper)位于奥地利维也纳,是欧洲最重要的歌剧院之一,与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法国巴黎——巴黎歌剧院、并称欧洲三大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坐落在老城环行大道上,始建于1861年,1869年5月15日建成,是全世界第一流的歌剧院。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建筑,外观典雅,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造型别致的喷泉。内部更是豪华无比,设施全部现代化。整个剧院面积有9000平方米,舞台面积1500平方米,楼上楼下共有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和能容纳110人乐队的乐池。国家歌剧院规定,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处女作,只能演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无不以在国家歌剧院表演为毕生的荣幸。每年有将近300场演出,节目没有一天是重复的。1869年莫扎特在此进行首场演出。

英国歌剧院

英国皇家歌剧院位于英国伦敦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它的前身是一座剧院,建于1732年,现在的这座歌剧院建于1858年二战期间,除了歌剧院之外,它同时也是皇家芭蕾舞和管弦乐剧院。就像我之前有提到,这座歌剧院的前身是剧院,被称为“Theatre Royal”,在 1734年第一场芭蕾舞表演在此上演,随后德国作曲家Handel的歌剧开始陆续在这里上演,逐渐的被公众接受为歌剧院,更有趣的是,其中有很多歌剧和神剧还是专门为考文特花园而写。

英国皇家歌剧院还曾被法国作曲家称赞说它能彰显“英国人最优秀的一面”。剧院里面的装修十分精美,虽然很不幸的遭遇两次火灾重建,歌剧院也不断被翻新,变得十分现代化,并且还新增了两个芭蕾舞工作室、合唱排练厅、办公室和歌剧院彩排室以及更衣室,设备设施什么的也更完善了,有机会大家可以亲自到里面参观,相信会被里面的舞台、陈设震撼的。另外,从2008年至今,皇家歌剧院还一直承办着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典礼,2012年还举办过The Olivier Awards的颁奖典礼。由此可见这个歌剧院的重要性啊。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英语:Sydney Opera House),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市区北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1959年3月动工建造,1973年10月20日正式投入使用,是澳大利亚地标式建筑。悉尼歌剧院占地面积1。84公顷,坐落在距离海面19米的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总建筑面积88000平方米,有一个2700座的音乐厅,一个1550座的歌剧院和一个420座的小剧场,有展览、录音、酒吧、餐厅等大小房间900个。2007年,悉尼歌剧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由10块大“海贝”组成,与周围景色相互呼应,最高的那一块高达67米。 悉尼歌剧院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

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瓷铺盖,在阳光照映下,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歌剧院白色屋顶是由一百多万片瑞典陶瓦铺成,并经过特殊处理,因此不怕海风的侵袭,屋顶下方就是悉尼歌剧院的两大表演场所:音乐厅和歌剧厅。

莫斯科大剧院

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简称大剧院,Bolshoi Theatre of Russia)(俄语:Большой театр,全名: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театр оперы и балета России,简称:ГАБТ),是莫斯科有名的芭蕾舞与歌剧剧院,也是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是莫斯科有名的芭蕾舞与歌剧剧院。离红场很近,始建于1776年,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剧院先后两次发生火灾。1825年,这座剧院由建筑师博维重新设计并主持修建,最终于1856年落成并一直保存至今。这是一座乳白色的古典主义建筑,门前竖立着8根高15米的古希腊伊奥尼亚式圆柱,巨大的柱廊式正门雄伟壮丽。尤其是门顶上的4驾青铜马车,由阿波罗神;驾驭,气势磅薄。造型优美,是莫斯科的标志之一。莫斯科大剧院(Большой театр)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剧院广场,比邻莫斯科音乐学院,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剧院,历史悠久,享誉天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剧院之一。它是一座淡黄色的俄罗斯古典建筑,正门上方三角形的墙上,矗立着古希腊神话人物的浮雕,风格雄伟壮丽,朴素典雅,内部设备非常完善,具有极佳的音响效果。在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坐落着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15世纪中期已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都城,这就是莫斯科市。莫斯科市是俄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市内颇具规模的剧场有 28座,其中最为宏伟壮观的当属莫斯科大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是俄国首都莫斯科历史最悠久的剧院。在苏联时期它的正式名称为“苏联国立荣获列宁勋章的示范大剧院”。该剧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歌剧团、芭蕾舞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是最具代表性的俄国大剧院。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歌剧院

斯卡拉歌剧院(意大利文:Teatro alla Scala 或 La Scala),位于意大利米兰。大剧院于1778年8月3日正式启用,当时名为Nuovo Regio Ducal Teatro alla Scala,首日上演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歌剧《重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遭到严重损毁。战后,意大利政府拨出巨资,以当时最高的标准修复,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剧院之一。斯卡拉歌剧院为3层楼建筑,正门上方的三角楣上有浮雕,下面的3个拱形门道为入口处,中间有阳台,规模宏伟,凝重大方。别看它外表极其平常,灰色的砖墙和廊柱,木制门窗,在周围许多高大宏伟建筑物的对比之下,确实显得黯然失色,但在剧院内,则是另一番景色。剧场池座的面积为405平方米,乐池的面积为121平方米,舞台的面积为780平方米。舞台深35米,宽26。6米,高27。5米。池座呈马蹄形,设有座位678个。周围有6层楼座,1至4层为包厢,每个包厢有6个座位;最上面2层为普通楼座,共有409个座位。加上池座,整个剧场内可容纳3600多名观众。厅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尤其是在池座中心高18。8米的穹顶上面悬挂着一盏十分精致的大型水晶吊灯,它是由362个五颜六色的小灯组成,更显得大厅富丽堂皇。在2楼正中的皇帝包厢,则是嵌金包银,丝毯绒幔,仿佛一座帝王寝宫。直至今日,斯卡拉歌剧院仍属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家豪华剧院之一。

在厢房之上有顶层楼座 供不太富裕的人观看表演。顶层楼座是表演者所畏惧的地带,该处聚集著很多歌剧迷热者,他们有高度的鉴赏力,他们要么为表演者成功的演绎而着迷,要么为表演者错误的演绎而无情狠批,失败的演出都会被他们长期记住。

如当时很多的歌剧院一样,斯卡拉歌剧院于门厅设有赌桌供人赌博耍乐。

斯卡拉歌剧院的前面为斯卡拉广场,正中矗立着先后两次定居米兰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艺术家和科学家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纪念碑。碑顶有达·芬奇立像——达·芬奇左手托肘,右手轻拈着胡须,面容端庄,深邃明澈的双眸,透露出智慧光芒。碑座上还立有他的4位得意门生的立像。

米兰以大教堂闻名,以时尚著名,更以斯卡拉歌剧院扬名。

斯卡拉歌剧院的名字对爱乐者来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在歌剧院落成的前150年中,有350部歌剧的首演都是在那里举行的,可以说歌剧院的每一次节日盛演开幕歌剧都被公认为意大利歌剧界的重大事件。法国小说家司汤达在看过演出后宣称斯卡拉歌剧院将会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院”。 斯卡拉歌剧院在争取意大利统一的民族复兴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歌剧院在每年的12月7日,也就是米兰的守护神圣安布罗斯的庆祝日举办节日盛演。后来,这一活动成为了意大利的一项传统。在战争中,皮尔马利尼设计的歌剧院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幸存下来,直到1943年歌剧院在盟军的轰炸中被击中,但是歌剧院的修复工作在战争结束前就开始筹备了。修复后,歌剧院飞行提示塔加高了,尽管这破坏了屋顶线条外观上的和谐感。

另外,歌剧院的乐池扩宽了,休息室也被重新加以设计。 1946年,斯卡拉歌剧院在阿尔图多·托斯卡尼尼的执棒下重新开张,上演剧目。十年后,“小斯卡拉”歌剧院可以说是为托斯卡尼尼而修建的,建筑师皮埃罗·坡塔鲁彼在斯卡拉歌剧院的左翼建起了一个设有600个席位的小型歌剧院。从此之后,斯卡拉歌剧院的每一次节日盛演的开幕表演都被公认为意大利歌剧界的重大事件。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

大都会歌剧院,是纽约一个具有领导地位的世界级的歌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的前身,是19世纪后半叶位于百老汇第39号大街与第40号大街之间的一座剧院。这座大都会歌剧院建成于1965年,是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核心部分,它的建筑风格,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规模庞大,能容纳4000多名观众,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大剧院之一。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 (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是世界著名的歌剧院之一,于1883年10月22日落成。大都会歌剧院再建于1965年,是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核心部分。通称Met,楼高10层。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是纽约一个具有领导地位的世界级的歌剧院。该剧院虽拥有3625个座位,说来有趣,像这样庞大的歌剧院,却没有可供那些有钱商人观看歌剧时使用的固定包箱座位。

西洋人热爱歌剧,犹如中国人迷恋京戏。在大都会歌剧院成立之前,纽约只有乐府歌剧院一家,以供富人消遣,但包厢有限。有一天,一位范先生见他夫人分配不到包厢,便和罗斯福、易赛兰、葛雷特、亚斯多、毛根等同好合作,筹集了近800万美元美金,决定建造一座更好的剧院,这就是大都会歌剧院。

登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是世界各国歌唱家的梦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数位享誉中外的华人歌唱家登台大都会歌剧院并担任重要角色。邓韵,著名旅美女中音歌唱家(现广州鳟鱼歌剧艺术团艺术总监),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首位签约华人歌唱家。她先后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出过《弄臣》、《蝴蝶夫人》、《卡门》等二十多部经典歌剧。其他先后在大剧院登台的华人歌唱家包括付海静(男中音),田浩江(男低音),黄英(女高音),沈洋(男低音)等。华人歌唱家在大都会的登台不仅为大都会的演出阵容增添了特色,也为全世界的华人带来了骄傲。

1883年10月22日,大都会歌剧院正式落成开幕,当时耗资173200美元。剧院的外表,因为用朴实的黄砖,看起来单调乏味,但内里极其豪奢,单是一个华丽的马蹄形观众大厅,就耗去了大部分建筑资金。观众厅有4层,122个包厢,音效据说非常好,不过为了突出楼层,而舍弃了两层楼座,大部分的观众,视线都很差。另外蹩脚的舞台装备,也拖了剧院的后腿。大都会歌剧院的首演剧王,是法国作曲家古诺的《浮士德》,之后便推出了一系列意大利作品。不过它在经济效益上出师不利,第一季就大大蚀了一笔。于是股东们收回经营权,委任指挥家列奥波德·达姆罗什为剧院的艺术指导。

观众大厅仍是传统的马蹄形,有座席3788个,如若加上站席,和特别照顾残疾、病人的轮椅,总共能容下4077人。建筑的规模,可以称得上是庞大无比。观众厅体积很大,平均有24米高,周围五层楼座,分三面环绕,其中两侧的是浅楼座,二层是包厢。剧院的门厅也高大宏伟,由这儿,观众可以从外面的广场直接进入剧院,另有一条路线,由专设的地下门厅走,观众可以从地下停车场,经过门厅,就有一应齐全的大楼梯、自动扶梯、电梯,引他们直通各层楼座的休息室。舞台不但面积大,而且满布着各种精巧复杂的机械装置。主台上装着7块升降台,有了这些升降台,上可搭出山陵台殿,下可表现湖海江河,舞台设计更加灵活方便。两边侧台上的车台,都可以分成小块单独运动,凡9米以下的布景,全能靠安迅速更换。后舞台上则有一个直径18米的转台,能开到主表演区上旋转。乐队所在的乐池,也分做前后两块,可以上下升降。

剧院的主台宽30米,深24·6米,高33米。大都会歌剧院的设备先进,还它率先使用了一套机械化驱动机构,叫做“无平衡重式电动吊杆”。大都会歌剧院的这套吊杆,电力驱动,性能极好,25米深的舞台上,密布着109道布景吊杆,外加8道灯光吊杆,这么复杂精致的机械,居然只消用一个人编程操作,一个人插接转换就能控制。哪怕是整整一场布景,只要按一下专设的开关,安装布置就一毫不差地完成了。可见规模庞大,功能巧妙的现代化机械设施,对于舞台表演艺术,能起到多么大的辅助作用。主台上有一个圆天幕,从三面包围了表演区,这是德国式舞台的传统,天幕的面积,有2639平方米。剧院后面有专设的车间,制作各式服装、布景、道具。大大小小的排练厅有20多间,其中3间大排练厅,还可以作合成舞台用。这座剧院在建筑设计上,是现代化的外观,先进的科技,与传统的马蹄形观众大厅的完美结合,另外剧院的观众厅采用木质装潢,杰出的音效,比老剧院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都会歌剧院除了有周六下午的实况转播外,还常在纽约的公园举行夏季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