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斗,1947年10月15日出生于北京市。20世纪60年代初,十三岁的李金斗开始坐科学习相声艺术。1979年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表演类一等奖。1985年与搭档陈涌泉凭借《武松打虎》获得曲艺组唯一的一项“优秀表演奖”。1986年又获得了“全国首届相声邀请赛”逗哏一等奖和“全国新曲目大奖赛”一等奖,因此被称作“三连冠”。1995年获得全国首届电视相声大赛“侯宝林金像奖”;同年被评选为全国当代最受观众欢迎的八大相声演员之一

姜昆,1950年10月19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烟台市,毕业于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志愿服务者协会主席,著名相声演员。1976年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担任相声演员。1983年担任首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1987年在央视春晚上表演相声《虎口遐想》。1992年获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戏曲曲艺类奖。2003年被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冯巩,原名冯明光,1957年12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河北沧州河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1973年投师马季门下,学习相声的创作与表演。1986年,冯巩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1992年主演黄建新执导的电影《站直啰别趴下》。199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与牛群表演了对口相声《拍卖》。1996年主演黄建新执导的电影《埋伏》。1998年凭电影《没事偷着乐》获得第十八届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

侯耀文(1948年7月17日-2007年6月23日),出生于北京市,自幼受其父侯宝林的熏陶,1960年登台,有四十七年的艺龄,他的表演生动幽默、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其相声作品在海内外影响广泛,代表作品有《戏曲漫谈》《口吐莲花》《京九演义》等,曾经参加过十一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1985年成为“全国十大笑星”之一,1993年获美国华美艺术学会颁发的 “国际艺术成就证书”,1996年荣获文化部“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等多项荣誉。

常宝华(1930年12月一2018年9月7日),男,满族,天津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1年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历年来创作(包括合作)相声、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国各报刊发表五十余篇。授业徒弟包括:赵福玉、牛群、包长春等。退休后仍继续进行创作、撰文、著书、教学。曾参加相声、小品、话剧、电视剧等演出。

马季(1934年8月2日—2006年12月20日),汉族,原名马树槐,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马季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

刘宝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北京人,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师从张寿臣。刘宝瑞的相声作品借鉴吸收了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尤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刘宝瑞对新相声的创作、传统相声的挖掘整理、单口相声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永熙(1923年-2015年7月16日),原名张宝康,艺名“小张麻子”,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因常与张寿臣、常连安、陶湘九等相声界前辈同台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在观众中逐渐享有声望。张永熙长于“学”,他的学唱涉及面很广,评弹、单弦和各种大鼓都在他的相声中得以再现,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南方观众的喜爱,被誉为相声界的“江南旗”。与相声泰斗侯宝林先生齐名,合称“北侯南张”。

马三立(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回族。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出生于北京市,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他说相声,语言清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相声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