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

对人类来说,充足的食物既是生存下去的保障,也是进行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一旦它有所缺失,人类面临的便是虚弱和死亡。而作为以农耕文明起家的中华民族,在稻谷是主要口粮的情况下,便一直对其持十分重视的态度。

对上层贵族们来说,如果不能保障粮食的充足生产和供应,不但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会有所顾虑,更重要的是,大量下层平民也会陷入暴动状态,起义便成了常见之事,从而危及他们自己的统治。因此,对粮食进行合理且严格的管控,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古代的后勤保障——粮仓,也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大量分布,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占有了颇具分量的地位。

古代粮仓在对粮食的具体管理上拥有一套十分完善的制度与规定

  • 大量的粮食税收充实了粮仓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每一个朝代或国家,粮食税收都是一个不可避开的话题,而由于我国为农耕文明的特点,粮食税收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能够进行税收的前提,便是使广大民众能够更方便地从事生产以创造粮食。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几千年中,我们总能发现许多不同时期的相同政策。

都江堰

在政治清明的时候,朝廷总会降低赋税、轻徭薄役以减低农民生活负担,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来尽量保证”耕者有其田”。除此之外,它们还会格外注重水利工程的修建如”为秦建万世之功”的郑国渠,使成都变为”天府之国”的都江堰,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这一系列的措施为广大农民的劳作创造了最基本的客观条件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效保证了粮食的供应。

虽然在政治清明的时期,政府的税收不会太过严苛,大肆收刮民脂民膏的事情自然也不会出现,但由于粮食的总共生产量已经到达了一定地步,因此,只要不是碰上灾年,大多时候的粮食税收都能以盆满钵满来形容。秦朝时期,农民需要将粮食的三分之二都上交国家;汉朝时期,出于修养生息的需要,这一标准降为十五分之一;清朝顺治二年,”额征漕粮四百万石”。

此后随着相关税收制度的愈发完善,政府修建在征收量和农民自身的需求量之间寻找到了平衡,既使得自己能够获得充足的粮食,也不至于形成残酷剥削农民的局面。除开这种税收之外,一些粮仓还会采用主动向农民采购的方式来保证粮仓的充盈,如常平仓便是在春秋两季以略高于市价来进行粮食的收购。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充足的粮食生产量和合理的粮食税收制度,才使得各朝各代的粮仓都可以处于爆满的状态。

汉代粮仓

  • 对粮仓实行分机构的专门管制

首先,在粮仓的分类上,总共分为以常平仓、太仓为主的官仓和以义仓、社仓、预备仓为主的民仓,也因此,政府专门设立了不同的机构来相应地进行管理。据史籍记载: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前殿、北阙、武库、太仓。而在汉朝时期,几乎全国的粮仓都归于中央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大司农来做统一的行政管理

而在他的下面,又专门设置了”仓官”来进行确切的活动与行为管理,可以说是做到了统筹规划与具体执行的有效结合。但这一制度却有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大司农作为一个官员,是很难将粮仓管理中的方方面面都考虑齐全的,这就使其难免会在政策的制定上有所失误,并不利于社会的总体发展。

到了唐朝,又由司农寺这一机构来对这些官方粮仓进行管理,而在对粮食转运时,则还需要御史台和监门卫一起配合,严格了不少。在神宗元丰年之前,由于三司掌管了宋朝的财政大权,“应四方供赋之物,朝廷不预,一归三司”,与财政相关的粮仓自然也变得由其统领;而在神宗元丰年之后,仓部则成了当时粮仓的主要管理部门。

随着明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全国的钱粮开始经由户部掌管,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仓库,官员都需要遵循户部制定的规则,在通过审核之后,方可使用。至于清朝,则基本严格了明朝粮仓的管理,但在规模上有了扩大,这也是为了适应其人口多的社会现象。

唐代青瓷谷仓

其余的一些民仓则基本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者发现官办粮仓无法满足社会的庞大需求后,才定下命令去呼吁民间建设。如义仓便是首次出现于隋朝,当时的工部尚书孙长平认为社会的粮食救济不能仅靠达官贵人等上层阶级,普通百姓也应该对此有所准备,于是他提出”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的观点,开创了民间自主建设粮仓的风潮。

也因此,在粮仓的具体管理上,官方就不再是主导,而是由民间自己进行管理,一般由家境富足者或知识深厚者来担当社长等重要职位。地方政府不但不得插手其平日的正常管理,甚至还需要根据它所做贡献的大小来颁发牌匾以示嘉奖,这充分调动了社会的民间力量对建设粮仓的积极性。在这样严苛与完善的粮仓管理制度下,粮食的使用等也就有了较大限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粮食在关键时刻的及时供应。

古代粮仓的主要作用紧挨社会生活

  • 起到平定社会动荡的基本作用

早在《礼记·王制》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想,一来是受”国家大本,食足为先”的影响,认为粮食才是民生之本;二来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再加上人口众多,如果不能在风调雨顺的年头储存足够多的粮食,便很容易在灾荒发生时形成人民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的场景,从而引发新一轮较大范围的社会动荡。

古代旱灾

因此,对古代统治者来说,粮仓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安抚民心、消除混乱的作用。尤其是在隋朝之后,民间粮仓开始大范围地建立,”资储遍于天下”,在民间力量进入粮仓的管理与运营之后,政府的压力与投入大大减轻,更加有效保障了粮仓作用的发挥。

除开这种直接发放的方式之外,粮仓还有一个重要职能,那就是调节市场的“杠杆”。由于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限,粮食的生产量很难呈大规模直线上升,且交通不便,一旦某地出现粮食减产的情况,其他地方想要赶赴过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古代政府对市场的调节能力有限,甚至不作为不应对,这些因素就导致粮价会经常性地出现较大幅度地波动,同样会引发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

如果能够在粮食稀缺时,由粮仓将大量粮食投放到市场之中,或者是在粮食增产时,由粮仓收购大量粮食,就不会出现“谷贵伤民”和”谷贱伤民”的情况了。此外,对官员的赏赐和俸禄也是粮仓内粮食消耗的主要渠道,”大将军功钱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其目的也是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和维护社会和平。

  • 保证大规模战争进行的基本要求

战争,几乎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所有历史,而在长期的战争经历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兵家圣言。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西汉朝廷曾大规模地向边疆驻兵。

王符曾在其书《潜夫论·救边》中描写道:今数州屯兵十余万人,皆廪食县官,岁数百万斛。而《史记·平淮书》中也说过: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当廪者。

西汉战争

屯兵尚且如此,真正要讨伐的时候,需求肯定更加庞大,而纵观西汉的战争史,后期在对匈奴的作战中频频取胜,这与西汉遍布的粮仓肯定是分离不开的关系的。而反观蜀汉,正是由于多次缺粮,才导致了其对魏讨伐的接连失败,统一大业被迫搁浅。

古代粮仓的管理具有诸多可取之处

  • 多种筹措粮食的方法有效实现了粮食的充盈

首先,为了保证粮食的正常生产,统治者们就花费了很大心思——不但在政策上调动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创造了许多客观条件以方便生产,这就为粮仓内粮食的来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政府还运用正常税收、采购、收租、募捐等多种渠道结合的方式来向广大民众收集粮食,不会引起民愤的同时还使粮食的数量不断增加。虽然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粮食已经不再是人民主要担心的问题,但古代这种多方面考虑的行事方法却值得借鉴,使现代的粮食安全更上一层楼。

粮仓

  • 完善的制度保障了粮食的合理保管与使用

出于对粮仓这一地方的重视,古代朝廷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来进行具体管理。如果说汉朝时期的大司农尚还不能做到对粮仓的完善管理,那么唐宋之后的三省六部制则可以说是有了很大进步,一个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考虑的全面性必定是要比个人高出不少的。

尤其是在粮食的取用上,更加严格,不但需要各个机构的相互配合,还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措施,如秦代《仓律》中就规定:实官户关不致,容指若抉,廷行事赀甲,大大提高了人员管理的责任心。

总结

粮食作为一个关乎民生的基本问题,历朝历代都为统治者所重视,粮仓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自然也因此受到了重视,并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粮仓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常见建筑,但其曾今做出的功效却是不可磨灭的,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粮食仓储制度与粮食安全研究》

《古代粮食仓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