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

狐狸和葡萄

炎炎夏日,一只狐狸路过果园,被一串晶莹多汁的葡萄吸引,

饥肠辘辘的狐狸很想大饱口福。

于是它后退几步,向前猛跳,却始终无法够到葡萄。

最后它昂起头说:”反正它是酸的,不吃更好!”

便心安理得的离开了。

找不到食物的狐狸走到一棵柠檬树旁,

只能摘柠檬充饥,即便酸涩难当,但它还是咬着牙说,“真甜”。

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

吃不到的葡萄说它酸,吃到的柠檬说它甜。

酸葡萄效应

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实际上却是一种自我防御性质的认知失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曾提出“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概念,

它指的是人在精神受到干扰时,

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共分为16种,归属为五大类

分别是逃避机制、自骗机制、攻击机制、代替机制和建设机制。

而我们说的“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

就属于自骗机制中的合理化作用。

它指的是当某一个追求的目标不能实现时,

人们通常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

使自己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有时也会找出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承认的事实。

简单来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又称“文饰心理”。

比如当你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就会在心里安慰自己:

这次只是我没尽力而已,只要我稍微一努力,绝对会飞速进步。

可是下次考试依然“名落孙山”,反而对成绩嗤之以鼻,

“学习好压根就没用,到最后都会变成书呆子”!

这就是典型的“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

即丑化失败的动机与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所谓的“酸葡萄”,

就是指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

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

因为追不到别人,就大肆诋毁攻击对方,

看到好看的照片就认为是p出来的。

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厌恶,而是一种隐蔽的在意。

与之相反,“甜柠檬”则是企图说服自己与别人,

自己已做成或拥有的就是最佳的抉择。

毋庸置疑,酸葡萄和甜柠檬都是一种心理暗示,

对自己脆弱的情感产生保护,文饰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它想告诉人们:如果目标太高难以实现,

不如借“葡萄”和“柠檬”来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

这两种心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让我们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提升幸福指数,成为“佛系”代言人。

但是小酸怡情,大酸伤身。

若运用过度,则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

勇敢前行

谁都会面对失败,重要的是要坦然面对自己的情绪,

欺骗与隐瞒于事无补。

喜欢就去追求,得不到就果断放弃。

在你的世界里。你才是唯一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