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父亲葬礼上的乡俗突破

别了,父亲,愿您在上天没有痛苦,就像您的名字一样,享受天堂的幸福。6月5日5时,我们为父亲送行到双沟殡仪馆,火化后,直接送葬于襄州区新建的城镇公益性公墓。至此,父亲已不在人间,升入天堂。父亲的葬礼是按照老人家的愿意进行的,简朴而全面,简洁而具体。可以说,是对农村千年乡俗的一种挑战和突破。一是以家人的名义开了一个简朴的追思会;二是取消拦棺的旧俗;三是唱孝歌颂扬老人家的英名;四是移风易俗,节俭治丧;五是父亲头七不请客,不宴请;六是千里迢迢祭爷爷。这六个举动,不仅得到了社区干部潘建华、组长江小伍、堂兄闫子军等3位支客的赞许,而且也得到了众多乡贤亲友的理解和支持。大家说,这几年响应政府号召,取消烟花炮竹,不仅节省了钱力财力,而且净化了自然环境,更重要的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这次见证父亲葬礼上的乡俗突破,是对老人家一辈子的人生总结,更是对乡村陋俗的一种崭新的选择,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一生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良品德和作风。

1.悼念,追思会上遵敬父亲的英名

  6月4日,江营村的一个小菜地,香椿树青芽满枝,栽种它的主人闫天福老人却再也不能欣赏它的绿意和香味了。他老人家在与病魔抗争3年多后,于当地时间14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85岁。家人悲痛,邻里叹息。家人决定,6月5日,在家里举办追思会,追思缅怀这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外不负于民,内不疚于的心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慈祥和蔼的老父亲。为逝去的亲人举办追思会,既是对逝者的的追忆和思念,也是生者寄托思念之情,通过追忆思念老人家生前的贡献和付出,让爱为生命祝福,为逝去的父亲画上圆满的句号。追思会上,我们兄弟五人回忆老父亲的英名和品德,让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和乡邻村民为之动容。大家为老人家一生的忘我操劳,舍己爱人的朴实品德而感动。

2. 孝歌,声泪俱下遵承父亲的恩情

在我们家乡,唱孝歌都是花钱请专班专人来搭台演唱,一般由三四个人手拿简单的打击乐器,如小鼓、献京镲、梆子、木鱼等,边敲边唱。唱词的内容,一般以表达逝者养育儿女的艰辛不易,为逝者歌功颂德为主。而父亲的葬礼上,我的姑姑自编自唱了一首献给哥哥的歌,泪流满面地唱出了从小在父亲的关照、培养下长大成人,终身难忘的感人情节。从来不会唱歌的大哥,也分别用豫剧腔调声泪俱下唱了两首《我的好父亲》和《唱给父亲的爱》。表弟们也一个个跃跃欲试用自己的歌喉唱出了父亲生前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的点点恩惠。无论是家人,还是亲朋好友,大家用真心真情缅怀着父亲的英名和伟大。

3.易俗,不再拦棺遵从父亲的意愿

在家乡,有一个习俗,送葬路上,少不了拦棺。也就是选择村庄或其它人多的地方,放下棺材。孝子孝媳、亲朋好友们,或三步、或五步,“一”字型直排跪地,让唢呐器乐班子从跪拜的人缝中,吹着器乐穿行。若有戏班子,则点歌、点戏,村里人和过往行人驻足观看。本来伤心过度的家人,已精疲力尽,还要被拦棺,折腾来折腾去。为了消除这种陋习,老人家生前一再嘱咐,死后要带头取缔这种不好的习惯。于是,我们遵照老人生前意愿,倡导文明之风,不再举行拦棺仪式。从父亲开始,在村里带头移风易俗,不再让活人受罪,让去世的老人早日入土为安。

4.节俭,改变习俗遵循父亲的精神

三年前,查出父亲食道癌后,我们兄弟五人商量,拟定为父亲买一块墓地,父亲知道后,一再叮嘱死后一切从简,和村民一样埋在村里的墓地,当他得知全区在进行城镇公墓公益性改革,村里去世的老人集中安葬到远在30公里的古驿镇时,他生前一再表示,要带头响应政府号召。据悉,目前襄州区城镇人口已达到40万人,现有城市公墓已不能满足襄州区城镇居民的需要,新建城镇公益性公墓刻不容缓。襄州区是全省“民政局直属公墓公益化改革试点单位”,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殡葬事业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原则的要求,襄州区民政局经科学论证考察,选址古驿镇金王村建设城镇公益性公墓,占地140亩,投资3500万元。公墓设计按照“占地小、碑卧倒、硬化少、绿化好”的标准,增加绿化,建设公园化园林式节地生态型公墓,绿化覆盖率达到80%。届时将建成一座生命文化纪念公园。为了改变旧的丧葬习俗,引导群众节俭治丧、厚养薄葬,推进移风易俗,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按照父亲生前的要求,因陋就简安排葬礼,让父亲永远听党话的思想永存。

5.移风,“头七”简单遵行父亲的旨意

按照乡俗,我和哥哥嫂嫂们以及二爹到古驿镇金王村公墓为父亲过“头七”。我们带上所需的祭品,直奔目的地。在中国的风俗中,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家人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超度祭奠,总共七次,俗称“烧七”,一般37、57最为重要,亲朋好友在这两个日子里要赶过来。据史料记载,头七的习俗是由佛教在东汉到南北朝这段时期产生的的,在唐初时,开始变得世俗、大众起来。传说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去之后,会有一个中阴身阶段,中阴身如童子的形状一般,会在阴间寻找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果七日过去,还未找到自己的生缘,则可以再续七日,一直到第七个七日结束。于是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中,家里人一定要逢七进行超度、祭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种做七的习俗大概是佛教盛行的产物。父亲生前勤俭持家,时时刻刻教育我们要节约,不能浪费。这次过“头七”,我们也不大操大办,不请客,不宴请,只是兄弟五家和母亲在一起聚一聚,简单地吃个饭。大家坐在一起,商量赡养母亲的晚年生活。这既是父亲生前的本意,也是我们尊重父亲的意愿。

6.瞻仰,千里祭拜遵迹父亲的心愿

父亲去世,遗憾的是儿子伊波因广东再次出现疫情原因没准时赶回。虽然核酸检测过关,请假批准了,但父亲已离开我们八日之久。儿子回到家已是晚间10时,所以,今天再忙也要带着儿子去瞻仰父亲的墓地,以敬孝心。虽然没及时赶回来送上一程,但父亲生前是个大度的人,在天之灵不会责怪。何况儿子的学业表现,在父亲心里是最棒的。儿子也表现出了成熟的心态,不仅到20多里的墓地祭拜父亲,而且还买了阿胶燕窝无加蔗糖营养粉和牛奶等看望母亲。为了加深祖孙情感,亲自提出和母亲拍照合影,有什么事可以提出来尽心尽力做好。在外闯事业,见世面的儿子让我倍感欣慰,儿子的言行,显示出了孙辈对爷爷奶奶的爱戴和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