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散装国家”,估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印度,一百多个民族,各种各样的宗教,弱小的中央政府……这一切都让印度看起来好像一碰就要散架。

但是如果说一战时的德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一个“散装国家”,你会相信吗?

德意志第二帝国位置

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国(俗称“德二”),大部分人想到的会是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实力、铁血宰相俾斯麦、世界大战的发起国……总之是一个崇尚强权与武力的国家,怎么看也和“散装”挂不上号。但是,这个国家实打实是一个“散装国家”,看似是一个“帝国”,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比美国还要松散的“邦联”。

这就要从他(对,德国人一般叫祖国父亲)的历史开始讲了。19世界中期,德意志地区还是小国林立,随着民族主义兴起,许多德意志民族主义者都呼吁,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人国家。这个时候,德意志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普鲁士,一个是奥地利,他们都想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统一国家,因此互不相让。

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一世

剩下的德意志小国自然也不傻,我自己一个国家多舒服啊,又不需要听别人指挥。于是,在德意志第三大国家巴伐利亚(其实远小于普鲁士和奥地利)的领导下,一群小国在普奥之间反复横跳。

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都了解了,经过三次德意志统一战争,普鲁士人把奥地利人赶了出去,建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普鲁士国王兼任世袭皇帝。

虽然国家已经成立了,但他的统一过程就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强大的集权国家。根据宪法,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共58席。其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宪法修正议案。这就决定了虽然普鲁士在其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如果巴伐利亚领着一帮小邦国和普鲁士对着干,普鲁士一点办法都没有。

1900年德二地图,灰色为普鲁士,蓝色为巴伐利亚,其他颜色为各个小邦国,可见其“散装”

事实上,巴伐利亚的确没少给普鲁士找事。巴伐利亚以天主教徒为主,而普鲁士是一个新教国家,奉行削弱天主教会的国策。巴伐利亚加入帝国以后,就以帝国内的天主教徒保护人自居,和普鲁士的文化政策处处对着干。在确定威廉一世的尊号的时候,普鲁士人提出“德意志皇帝”,即德意志这个国家的皇帝;而邦国政府坚持“德意志人的皇帝”,相当于德意志民族的精神领袖。这样一来,威廉一世的称号从一个实权皇帝变成了一个礼仪性的称号。此外,从关税同盟到军事部署,一众小邦国也没少跟普鲁士顶牛,弄得普鲁士政府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

德国新教-天主教比例分布图

那为什么普鲁士不能采用强硬手段呢?其实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德意志主要有三个大势力:普鲁士、奥地利、以巴伐利亚为首的小邦国。从帝国成立的一刻起,巴伐利亚就没少和奥地利勾勾搭搭,普鲁士也怕巴伐利亚跑了,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口气。

在各种事务上,由于国内一众反对派实在太磨叽,普鲁士政府就经常自己把事情干了。因为当时德二已经是世界大国了,其中的普鲁士单拎出来都能算列强,所以事情经常就这么办成了,导致人们看起来德二就是一个集权国家。实际上,干活都需要地方政府自己上,论“散装”,还是得看德意志第二帝国啊!